29岁女护士从罹患肝癌晚期到肿瘤几乎不见,57

2022-08-30  

【来源:长江日报-长江网】

哥嫂为小妹的病情四处打听,经朋友推荐找到武汉同济医院张万广教授。

【编辑:余丽娜】

2021年3月起到2022年4月初,梁怡每21天就从孝感来武汉同济医院复查一次,接受了一次载药微球D-TACE介入治疗、四次肝动脉灌注化疗(HIAC)、多个疗程的免疫治疗……

张万广教授微信解读梁怡的检查报告,鼓励她继续坚持治疗。

回顾576天的治疗历程,梁怡觉得自己是享受到医学进步的获益者。现在她每天在家跳操,进行锻炼,调整生活方式,增强身体免疫力。再休养半年,明年4月份她就可以考虑重新上班,恢复正常生活。

张教授的治疗思路,像一道照进谷底的光,给了陷入困顿绝望中的梁怡极大的信心。

“精准治疗正在改写晚期肝癌的定义,以前认为肿瘤特别大特别多,肝外转移,治不了。现在的定义应该是肝功能耐受不了药物治疗,也就是肝癌合并终末期肝病才叫肝癌晚期。”

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28日讯(记者江梦晴)梁怡(化名)是一名在医院工作的妇产科护士。27岁,晋升护士长的第三年,她确诊了肝癌晚期。“肝癌到了晚期在通常认知里,约等于没救了。”梁怡觉得自己很“幸运”,从2021年1月29日到2022年8月28日,与癌症抗争的576天,近10公分的肝细胞瘤一步步缩小到约3公分,今年4月切除右半肝手术后,肿瘤已几乎不见踪影。

“医学既往的目标为偶尔是治愈,常常去帮助,总是去安慰。通过精准治疗能够有希望改写为一直是帮助,常常是治愈。在这个征程中,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创新,结合基因检测和精准治疗理念,多学科合作模式,为病人探索提高预后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的最优治疗方案。”张万广教授说。

“晚期肝癌并不是无药可医,精准治疗正为越来越多患者带来福音。”梁怡的主治医生,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张万广教授说。

持续高强度工作的隐患在两年后爆发。2020年12月,梁怡时常感觉腰处有点不舒服,小便会有点发热的感觉,一开始以为是肾出了小问题,到肾脏科挂号,吃了一个月的药后,所有指标还是没下降,症状也没缓解。医生建议往肝脏这方面查查。

梁怡户外骑行,感受春光。

“以基因检测为导向的精准治疗,通过精准识别癌细胞,评估病人的肿瘤生物学特征,寻找有针对性有疗效的靶向药,联合免疫治疗,部分病人的生存期有机会得到延长,甚至有治愈的可能性。”张万广教授介绍。

张万广教授进一步解释道,早在21世纪初,裘法祖教授在《现代外科基本问题》一书作序时提出“一手拿手术刀,一手拿基因”将是21世纪外科医师必备的素质。肝癌进入精准治疗时期,基因检测是破解生命的核心信息,靶向药物、免疫治疗以及精准诊疗等技术的综合提升,相当一部分病人可以获得更长生存期,甚至痊愈。

经过术前辅助治疗,梁怡肿瘤指标正常,向张万广教授表达感谢。

2018年,梁怡晋升为护士长,同年肝癌“肿瘤”已在体内初见端倪。职工年度体检中她的身体出现异样,医生说胆囊上面有一个东西,最好去进一步查查是什么。学护理出身的梁怡听到是胆囊上面,觉得应该还好,并未重视。

2022年4月8日,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教授主刀下,梁怡顺利进行了右半肝肿瘤切除手术,切下来的肿瘤病理检查已没有肿瘤细胞。更为重要的是,她的血液中ctDNA检测连续为阴性。

“做手术或者做肝移植,哪种方法能给你治,我就去想办法,只要能治好花多少钱都可以。”哥哥冷静坚定地说,并鼓励梁怡积极治疗。

幸运的是,通过血液做基因检测发现梁怡的FGF19基因扩增,免疫评分达到了18分,靶向联合免疫治疗,通过术前的辅助治疗,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生长、让其在药物作用下坏死缩小,从而可以减少切除的肝脏范围,提高手术效果。

梁怡知道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,但治疗完回到家,她总是表现得很平静,不敢在父母面前显露出自己心中的恐惧,“担心他们年纪大,身体不好承受不了。”

一再“放任”乙肝朝肝癌演变

确诊那天,梁怡一个人去医院拿的诊断报告。医生告诉她肝脏长了个鸡蛋大小的肿瘤,91毫米×77毫米,接近10公分,并且肝脏肿瘤侵犯门静脉、肝内转移了,已经是晚期。检查迹象表明2018年就可能在体内生长。以目前诊断,病人没有手术的指征。